英语论文网

留学生硕士论文 英国论文 日语论文 澳洲论文 Turnitin剽窃检测 英语论文发表 留学中国 欧美文学特区 论文寄售中心 论文翻译中心 我要定制

Bussiness ManagementMBAstrategyHuman ResourceMarketingHospitalityE-commerceInternational Tradingproject managementmedia managementLogisticsFinanceAccountingadvertisingLawBusiness LawEducationEconomicsBusiness Reportbusiness planresearch proposal

英语论文题目英语教学英语论文商务英语英语论文格式商务英语翻译广告英语商务英语商务英语教学英语翻译论文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论文范文英语论文开题报告初中英语教学英语论文文献综述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ResumeRecommendation LetterMotivation LetterPSapplication letterMBA essayBusiness Letteradmission letter Offer letter

澳大利亚论文英国论文加拿大论文芬兰论文瑞典论文澳洲论文新西兰论文法国论文香港论文挪威论文美国论文泰国论文马来西亚论文台湾论文新加坡论文荷兰论文南非论文西班牙论文爱尔兰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初中英语教学英语语法高中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听力口语英语阅读英语词汇学英语素质教育英语教育毕业英语教学法

英语论文开题报告英语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英语论文写作笔记handbook英语论文提纲英语论文参考文献英语论文文献综述Research Proposal代写留学论文代写留学作业代写Essay论文英语摘要英语论文任务书英语论文格式专业名词turnitin抄袭检查

temcet听力雅思考试托福考试GMATGRE职称英语理工卫生职称英语综合职称英语职称英语

经贸英语论文题目旅游英语论文题目大学英语论文题目中学英语论文题目小学英语论文题目英语文学论文题目英语教学论文题目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委婉语论文题目商务英语论文题目最新英语论文题目英语翻译论文题目英语跨文化论文题目

日本文学日本语言学商务日语日本历史日本经济怎样写日语论文日语论文写作格式日语教学日本社会文化日语开题报告日语论文选题

职称英语理工完形填空历年试题模拟试题补全短文概括大意词汇指导阅读理解例题习题卫生职称英语词汇指导完形填空概括大意历年试题阅读理解补全短文模拟试题例题习题综合职称英语完形填空历年试题模拟试题例题习题词汇指导阅读理解补全短文概括大意

商务英语翻译论文广告英语商务英语商务英语教学

无忧论文网

联系方式

简述日本遣使唐朝的目的及中国典籍传入日本的渠道与“书籍之路”的文明涵义

论文作者:英语论文网论文属性:职称论文 Scholarship Papers登出时间:2011-08-24编辑:gufeng点击率:4975

论文字数:8032论文编号:org201108241901524263语种:中文 Chinese地区:中国价格:免费论文

关键词:中日关系史东亚文化圈遣唐使东西文化交流文化交流论文下载

摘要:本文论述了日本遣使唐朝之目的,并分析了中国典籍传入日本的渠道以及“书籍之路”的文明涵义。

简述日本遣使唐朝的目的及中国典籍传入日本的渠道与“书籍之路”的文明涵义-文化交流论文下载

[摘 要]关于简述日本遣使唐朝的目的及中国典籍传入日本的渠道与“书籍之路”的文明涵义的文化交流论文下载:“丝绸之路”最初是西方人针对东西方贸易路线提出的术语,不能无节制地套用于世界其他区域间的文化交流。若从东方人的立场对古代东亚(尤其是中日)文化交流史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东亚文化交流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在意义、影响等方面,均有别于“丝绸之路”,故应倡导“书籍之路”的概念。如果说丝绸是中华物质文明的象征,那么,书籍则是中华精神文明的结晶;一般而言,物质文明缺乏自我再生能力,而精神文明则可影响人们的心灵,并超越时空,惠及后代。日本的遣隋唐使均以购求书籍为重任,这便是中日两国虽然人员往来极少,但日本继承中国文化甚多之原因所在。

 

[关键词]中日关系史;东亚文化圈;遣唐使;东西文化交流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33—1905)首创,他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用以指称两汉之际中国与中亚两河地区以及印度之间的贸易通道。继李希霍芬之后,赫尔曼、斯坦因等西方学者通过文献考证和实地勘查,进一步拓展其内涵和外延,使之成为世界上“最长、最古、最高”①的东西交通路线。19世纪末欧洲人倡导的这一艰深的专业术语,今天不仅已为国际学术界普遍接受,甚至成了家喻户晓的流行词汇。进入20世纪中期,好事者不断扩大“丝绸之路”的概念,除了传统的“沙漠丝绸之路”,还认为存在着“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等②。“海上丝绸之路”由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赏,近年成为国际性热门话题③。在中国,广州、泉州、宁波等地为了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召开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在日本,古都奈良以“海上丝绸之路终点”自居,成立了“奈良丝绸之路博览会纪念国际交流财团”、“丝绸之路学研究中心”,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型国际研讨会。笔者虽然多次参与筹划中日两国的相关学术活动,频繁往来于宁波与奈良之间,但疑窦也由此而生。尤其是多次观览享誉“海上丝路博物馆”的日本正仓院之后,疑问逐渐变得明朗,遂产生一股倡导“书籍之路”的强烈愿望。

 

一、“海上丝路博物馆”探秘

 

 

2001年10月,第53届“正仓院展”在奈良开幕,翌日传出一个令人惊愕的信息:展品《成唯识论》第四卷的卷末,发现“显庆四年润十月廿七日”墨书文字。其时,笔者正在当地主持“往返丝绸之路的遣隋使•遣唐使”国际会议,即与几位同行前去核实,初步确认纪年墨书与经文出自同一人之手。《成唯识论》共10卷,系玄奘西天求法携归之佛经,从显庆4年(659)闰十月开译,同年十二月完成,其徒窥基(慈恩大师)担任笔受(记录)。“显庆四年润十月廿七日”的墨书表明了第四卷译完的时间,按照一般程序,须再经润文、缮写等程序之后才上呈朝廷。现藏正仓院的《成唯识论》卷第四,很可能是未经润文、缮写的窥基手稿,在佛教史上意义重大。查考同一时期日本的入唐僧,道照(一作“道昭”)和尚曾在玄奘门下求学,回国时玄奘“以所持舍利、经论咸授和尚”;道照回国后创建禅院,“此院多有经论,书迹楷好,并不错误,皆和尚之所将来者。”④由此看来,这部《成唯识论》大概是回国时玄奘所赠,这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又可增添一桩美谈佳话[1]。正仓院被称为“海上丝路博物馆”,与其独特的历史密切相关。奈良时代(710—794)原是东大寺的校仓,日本天平胜宝8年(756)圣武太上天皇去世,光明皇太后捐入先帝庋藏的“国家珍宝”600多件,其后光明皇太后又4次捐物。这些皇室至宝多为遣隋唐使带回的唐代文物(包括西域文物),如抄录六朝至隋唐诗文的《杂集》,光明皇太后临书《乐毅论》、《杜家立成杂书要略》,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真迹,王羲之书法摹本20卷等等(《东大寺献物账》)。正仓院宝物品种繁多,含书籍、文具、礼器、佛具、玩具、服饰、食具、药物、武器等,虽然不乏丝绸制品(如服饰、佛具),但比起金银器、玻璃器、漆器等要逊色很多,而至宝中的至宝莫过于文献典籍。正仓院究竟收藏多少文献典籍,笔者尚未做过精确统计,其数量当以万计。比如,庋藏佛教书籍的“圣语藏”就有隋代写经22卷,唐代写经221卷,宋版114卷,总数达4 960卷之多。前面提到的《成唯识论》卷第四,只是其中的一卷而已。笔者前后6次参观“正仓院展”,匆匆浏览丝织品、陶瓷器、金银器后,总是伫立在书籍展台前陷入沉思:若论对日本文化影响之巨大,对日本人心灵渗透之深远,究竟是色彩斑斓的丝绸残片,还是深奥难解的汉文典籍呢?

 

二、周作人的“优孟衣冠”论

 

20世纪初(1906),周作人追随鲁迅留学日本,在东京住了6年后回国。30年代中期(1936),他在北平寓所写了一篇随笔,题目叫《日本的衣食住》(收入《日本管窥》、《苦竹杂记》等),回忆当初在日本的感受:“我们在日本的感觉,一半是异域,一半却是古昔,而这古昔乃是健全地活在异域的,所以不是梦幻似地空假,而亦与高丽安南的优孟衣冠不相同也。”[2](p.28)所谓“古昔”,作者解释即“中国古俗”,文中还介绍“夏穗卿、钱念勋两位先生在东京街上走路,看见店铺招牌的某文句或某字体,常指点赞叹,谓犹存唐代遗风,非现今中国所有”,因此断言,“日本与中国在文化的关系上本犹罗马之与希腊,及今乃成为东方之德法。”且不论周作人的比喻是否妥当,大凡中国人踏上日本国土,尤其是去古都奈良、京都观光,多少会产生似曾相识、回归往古的奇妙感觉。在日本急遽西化①的近代尚且如此,全盘模仿中国的古代则更不待言。隋大业四年(608),文林郎裴世清出使倭国,“东至秦王国,其人同于华夏”(《隋书》倭国传),表明7世纪初日本部分地区已经“华化”了。五代义楚著《释氏六帖》,说“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到日本,“今人物一如长安”。诸如此类的事例很多,并由此化生出“慧思转世倭国王子”、“杨贵妃东渡日本”等等传说[3] (pp.329-393)。如果上述诸例说的是“海上丝路”的景观,那么,“沙漠丝路”又呈何种景状呢?兹引录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曲》(一作《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pp.1306-1307)②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之作,堪称千古绝唱。友人元二将离咸阳(渭城),前往安西(唐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境);王维为之饯行,再三劝酒,依依不舍。诗眼即在“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因为出了“阳关”③,再也碰不到“故人”,面对的将是文化习俗迥异的陌生世界,所以,读来便觉诗中涌动着一股生离死别的悲壮之气。既然同为“丝绸之路”,东西两地的文明景观为何如此相异?一种解释认为:唐代日本频繁遣使来华,促成中国文化大量东传。其实,这里存在一个巨大的误区。日本由于大海阻隔,唐代约300年间来华使团不过15批,平均20年才一次;相比之下,西域诸国与唐陆路相通,使团往来远较日本频繁。以大食为例,从651年至798年遣使39次,平均3年一次,有时一年数至[5](p.31)。显然,文化的传播并非一定与人员往来的频率成正比,关键是看使团为何而来,携带什么而归。回头再看周作人的随笔,他说日本与中国相似,“与高丽安南的优孟衣冠不相同”。周作人巧用“优孟衣冠”的典故④,说明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已超越了模仿皮毛的阶段,而将之化为血、化为肉、化为骨了,因而中国文化是“健全地活在异域的”。运往西方的丝绸,大抵只能做成“衣冠”,或供权贵炫耀,或为女士增艳,虽然可以暂时装点门面,毕竟无法影响其心灵。那么,不属“优孟衣冠”的日本,是如何学习中国文化的呢?

 

三、日本遣使唐朝之目的

 

日本从630年开始派出遣唐使,由于造船技术落后和航海知识匮乏,途中船毁人亡事件频频发生。贞观五年(631),第一批遣唐使到达长安时,唐太宗“矜其道远,敕所司无令岁贡”,并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持节往抚[6](p.5340)。高表仁历经艰险回国后,“自云路经论文英语论文网提供整理,提供论文代写英语论文代写代写论文代写英语论文代写留学生论文代写英文论文留学生论文代写相关核心关键词搜索。

共 1/2 页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英国英国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 美国美国 加拿大加拿大 新西兰新西兰 新加坡新加坡 香港香港 日本日本 韩国韩国 法国法国 德国德国 爱尔兰爱尔兰 瑞士瑞士 荷兰荷兰 俄罗斯俄罗斯 西班牙西班牙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 南非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