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论文网

留学生硕士论文 英国论文 日语论文 澳洲论文 Turnitin剽窃检测 英语论文发表 留学中国 欧美文学特区 论文寄售中心 论文翻译中心 我要定制

Bussiness ManagementMBAstrategyHuman ResourceMarketingHospitalityE-commerceInternational Tradingproject managementmedia managementLogisticsFinanceAccountingadvertisingLawBusiness LawEducationEconomicsBusiness Reportbusiness planresearch proposal

英语论文题目英语教学英语论文商务英语英语论文格式商务英语翻译广告英语商务英语商务英语教学英语翻译论文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论文范文英语论文开题报告初中英语教学英语论文文献综述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ResumeRecommendation LetterMotivation LetterPSapplication letterMBA essayBusiness Letteradmission letter Offer letter

澳大利亚论文英国论文加拿大论文芬兰论文瑞典论文澳洲论文新西兰论文法国论文香港论文挪威论文美国论文泰国论文马来西亚论文台湾论文新加坡论文荷兰论文南非论文西班牙论文爱尔兰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初中英语教学英语语法高中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听力口语英语阅读英语词汇学英语素质教育英语教育毕业英语教学法

英语论文开题报告英语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英语论文写作笔记handbook英语论文提纲英语论文参考文献英语论文文献综述Research Proposal代写留学论文代写留学作业代写Essay论文英语摘要英语论文任务书英语论文格式专业名词turnitin抄袭检查

temcet听力雅思考试托福考试GMATGRE职称英语理工卫生职称英语综合职称英语职称英语

经贸英语论文题目旅游英语论文题目大学英语论文题目中学英语论文题目小学英语论文题目英语文学论文题目英语教学论文题目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委婉语论文题目商务英语论文题目最新英语论文题目英语翻译论文题目英语跨文化论文题目

日本文学日本语言学商务日语日本历史日本经济怎样写日语论文日语论文写作格式日语教学日本社会文化日语开题报告日语论文选题

职称英语理工完形填空历年试题模拟试题补全短文概括大意词汇指导阅读理解例题习题卫生职称英语词汇指导完形填空概括大意历年试题阅读理解补全短文模拟试题例题习题综合职称英语完形填空历年试题模拟试题例题习题词汇指导阅读理解补全短文概括大意

商务英语翻译论文广告英语商务英语商务英语教学

无忧论文网

联系方式

探索中国俗语义在英译中国古诗词中的缺失现象

论文作者:英语论文论文属性:职称论文 Scholarship Papers登出时间:2011-10-03编辑:huangtian2088027点击率:3697

论文字数:5419论文编号:org201110031324222811语种:中文 Chinese地区:中国价格:免费论文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国俗语义国俗词语典故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中国古诗词在英语翻译中,缺失了中国古诗词独有的中国俗语义的含义。

探索中国俗语义在英译中国古诗词中的缺失现象

 

摘 要:国俗语义就是指一个民族特有事物的意义,以及在词汇实体意义的基础上添加了民族的历史、风俗风情等文化色彩的语意。美国著名翻译家大卫·亨顿的英译中国山水诗歌集MountainHome: TheWildernessPoetry ofAncientChina中出现很多国俗语义的缺失现象。在大卫·亨顿的英译本中,主要是国俗词语的国俗语义的缺失和典故的国俗语义的缺失。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 国俗语义 国俗词语 典故

 

1 引言

一美国友人赠我一本英译中国山水诗歌集MountainHome: TheWildernessPoetry ofAncientChina。该书的译者大卫·亨顿(DavidHinton)来自美国佛蒙特州,是著名的中国古诗研究家,其作品以真实再现原诗的结构与语言节奏而著称,因此先后荣获古根海姆研究基金和多项艺术人文等研究奖金,并于1997年获得由美国诗人学会颁发的兰德勒翻译奖。随着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争相从大卫·亨顿的笔下来一窥中国古诗的奥妙。所以,他的这本诗集很受美国读者的欢迎。然而笔者在研读期间,却发现这当中有一个很大的缺憾,就是很多国俗语义丰富的诗篇没有实现其文化的转换,或者说在很多中国文化蕴涵丰富的语句之间缺失国俗语义。

 

2 国俗语义与中国古诗

“所谓国俗语义,就是指一个民族特有事物的意义,以及在词汇实体意义的基础上添加了民族的历史、风俗风情等文化色彩的语义。国俗语义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特征,体现了语言的民族性。”(王建华, 1998)国俗语义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有特殊文化背景的语言单位,有特殊含义和文化色彩的单位,有借代用法的单位,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单位,成语和习惯用语等。(王德春, 1998)作为文化濡养源远流长的汉语,其诗歌中必然会浓缩、凝聚着文化的结晶,即具有丰富的国俗词语和国俗语义。中国古诗,尤其以古体诗和格律诗在现代中国文学以及世界文学中都受到了相当的礼遇,但是,由于中国固有的文化沉淀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历史,使中国古诗在翻译成外文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从根本上破坏了中国古诗这种特有的文化形式的魅力与灵魂,尤其是当中国俗语义的缺失,更使外国读者无法领略中国古老诗歌文化的精髓。

Alone, I savorwildflowers tucked in along the creek, andthere’s a yellow oriole singing in treetop depths. Spring floodscome rain-swollen and wild at twilight. No one here at the fer-ry, a boatdrifts across of itsel.fWeiYing-wu———AtWestCreek in Chu-chou

这是大卫·亨顿翻译的唐朝诗人韦应物的《滁洲西涧》。原诗全文如下: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应该说初读这首英译版本的《滁洲西涧》,可以发现对原诗中关键的意象的翻译都很到位,这里有“幽草—wildflow-ers”、“黄鹂—yellow oriole”、“春潮—Spring floods、”、“野渡—ferry”。但是,这些原文中的修饰语却是国俗语义丰富的词汇,其中“幽”并不是“野”的意思,也不是用来修饰“草”的,而是写滁洲西涧的静,展现滁洲西涧的悠然静谧之美,正如成语“曲径通幽”中的幽;“黄鹂”虽说只是一种鸟,但在汉语中却是有丰富联想的国俗词语,它象征着自由、悠闲、生机勃勃,诗中用来表达诗人对这种生趣盎然的生活环境的赞赏与向往,而这层蕴涵是英语词汇“yellow oriole”所不能转达的。另外,在诗中还有两处比较明显的“有标记连贯”(特定的语言形式表达特定的语意)。一处是题目,原文的《滁洲西涧》可以理解为一个介宾短语“在滁洲西涧”,当然理解为一个名词短语更合适。因为作者就是要通过这种表象的景物描写来刻画一个无人之境,并借这种无人之境的生趣来表现自己居官多年的人生体验,表达一种对幽静而颇富生气,无人而生趣盎然的生活环境的赞赏之情。(杨仲义, 1997)而“在滁州西涧”却仅表达了一个有空间和时间界限的概念,把读者的思路约束在一个框格中,使读者无法放眼诗人的一生,来体会诗中蕴意。这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说,也造成了国俗语义的缺失。

 

3 大卫·亨顿译诗中国俗词语的国俗语义缺失

王德春先生的国俗词语的定义为“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有关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同样是王德春先生把现代语义学分为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从修辞意义过渡到话语领域,又分出上下文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词汇意义是语言单位的理性意义、语法意义是语言单位的关系意义;修辞意义是语言单位的感情色彩,分为表情色彩、语体色彩和联想色彩。而社会文化意义和修辞联想色彩多半与民族文化有关,其中一大部分是国俗语义。(王德春, 1998)在大卫·亨顿的译诗中,很多国俗词语的翻译在表面上达到了语义的“对等转换”,但是由于在英语文化中,同样的词语没有汉语原词所蕴含的特有的中华民族的国俗语义,有的甚至包含与原文词语相反的译入语国俗语义。

例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Home Again AmongFields and Gardens其中国俗词语的国俗语义缺失现象有八处:尘网———netof dust、樊笼———trap、柳———willow、桃———peach、池鱼———pond fish、桑———mulberry、尘———dust、虚室———empty home“尘网”与“樊笼”属于从其客体语义的属性而产生特有联想的国俗词语。

特有联想是指一种语言中的某一语言单位所具有的,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与之相对应的语言单位所缺乏的一种联想。(卡特·福特, 1965)在这里意指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没有自由,尔虞我诈,束缚人生而又肮脏无聊。而在英语文化中“net of dust”“trap”是指困境、麻烦、陷阱。“柳”和“桃”在原诗中喻指盎然的春意与人意气风发的精神,柳的素淡与桃的绚丽交映成趣,表达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而“willow”在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用来象征被遗弃的爱。“peach”在英语文化中尤其是在美国文化中指特别惹人喜爱的人、漂亮的女孩、极好的事物。“桑”是中国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国俗词语。在中国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故常用“桑梓”比喻故乡。尤其用来表达游子对故乡的思恋。如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闻黄鹂》诗中就有“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的感伤之句。而在英语中“mulberry”却指颜色亮丽。这样就使译诗的读者无论如何也不能从“rooster crow from mulberrytreetops”中体会出原诗作者思乡已久、终于得以归隐故乡之后的那种满足和怡然自得。“尘”在汉语中喻指“尘俗”、“俗世”,有“凡尘”之义。在诗中喻指“官场及官事”。而“dust”在英语文化中指“一文不值的东西”;在美俚语中指“现钱”。因此从“no dust”中是无法感受作者此刻“心远”,没有官事叨扰的清闲。《庄子·人世间》有“瞻彼阕者,虚室生白”,意指虚空纯净的内心,在原诗中比喻淡忘仕途名利。而在英语文学中,“empty room”却喻指“空虚,无意义”,非褒而贬。

例2:杜甫《望岳》———Gazing at the Sacred Peak在这首诗中,有两处译文由于对原诗个别国俗词语的理解的偏颇,导致国俗语义缺失。岱宗———ancestorExaltMountain会当———one day soon“岱”本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诗中仅一个岱宗,就会给读者带来无限的庄严神圣之感,这其中包含着中国人对泰山几千年的文化情感。

而“ancestor”是指已逝先人,把“宗”理解为“祖宗”、“宗谱”了。而原诗中的“宗”论文英语论文网提供整理,提供论文代写英语论文代写代写论文代写英语论文代写留学生论文代写英文论文留学生论文代写相关核心关键词搜索。

共 1/2 页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英国英国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 美国美国 加拿大加拿大 新西兰新西兰 新加坡新加坡 香港香港 日本日本 韩国韩国 法国法国 德国德国 爱尔兰爱尔兰 瑞士瑞士 荷兰荷兰 俄罗斯俄罗斯 西班牙西班牙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 南非南非